电影《相见在鸾峰桥》讲述了两代人为了脱贫致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作为一部扶贫题材的电影,鸾峰桥见证了两代人所谱写的情感故事,也见证了下党乡从“五无”的特困乡到美丽乡村的嬗变,以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的“下党实践”,生动演绎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一场“百家宴”,一块“富贵肉”:揭开了下党脱贫致富的中国密码 影片开头展现了鸾峰桥上的“百家宴”,丰富的菜肴、美食;碧绿的溪水,漫山的绿树,下党村里热闹非凡的日子迎来了外国游客的到来,这个偏远的山村走向了世界,让外国友人看到了中国美丽乡村的新风貌,展现了中国农村巨大的变化。然而,小杨书记送给屈婶送的一块富贵肉却打破了这一和谐美好的场景,屈婶为何一看到富贵肉就伤心难过呢?影片用倒叙的手法,用一块富贵肉留下的悬念,为观众揭开了下党乡脱贫致富的故事。 影片打破了传统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模式,通过真情表达,用生动鲜活的故事细节,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下党故事。原来,在下党乡这个“五无“贫困的山村里,屈婶与丈夫范石个希望通过“养猪致富”,给儿子范海路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却没有想到范石个在老鹰嘴被猪拉下了山崖,意外死亡。山路崎岖,下党乡在过去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交通闭塞,才造成了如此的悲剧,屈婶心中的痛一直是她不愿意回的过往,因此,她一看到“富贵肉”就想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想到离世的丈夫,内心的愧疚和自责难以放下。 随着在新农村小康之路下的实践探索,下党乡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日子越过越好,影片通过海路跪拜父亲的细节揭示了下党乡前后的变化,正是下党交通的变化,山上的终于能下山了,村民们再也不用因为山路险峻而不敢把猪养大,再也不需要走一百里公路去卖茶干面才能生存下去。正是因为政府为民所想,克服万难,积极修路,才带来了下党乡交通的便利,才推动了经济的巨大转变,带领下党乡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山海融合,展现闽东之光 山海相融,跨过了沧桑才能架起锦绣。为了通过旅游产业进一步带动下党乡经济的发展,当台湾青年洪梦瑶为动员屈婶拆掉客厅的木船改造民宿的时候,揭开了屈婶为何“以船为床”的真实原因。 原来屈婶是连家船女,在传统社会里她们地位卑微,受到歧视,甚至无法上岸生活,屈婶为了寄托思乡之苦巧借“神仙托梦”说服了范石个修一条木船,这条木船不仅缓解了她的思乡之苦,小小木船,珍藏大爱,影片一方面通过小木船展现了闽东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也通过木船暗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屈婶隐忍、勤劳,为了孩子任劳任怨,却因为担心传统社会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为了孩子的尊严,隐瞒自己的身世,不敢告诉大家自己就是连家船女;另一方面也通过小杨书记考察其他村子的视角告诉观众,如今政府已经帮助他们修好了房子,看着新农村建设修建的房子,连家船民已经上岸了,他们不需要终日与船为身,住上了政府建好的新居,有了稳定的住所,终于圆满了。 海上的上了岸,山上的下山了,正是在政府一步步扎实稳进的扶贫政策中,下党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片通过形象的故事内容,生动的细节展现了闽东脱贫致富的“造福工程”和中国共产党扶贫的伟大功绩,将宏大的主流叙事转化为个体叙事,扎根现实,通过村民所经历的变化,用温情现实主义谱写了一曲小人物的平民史诗,将宏大的政治议题转化为具体可感可触摸的具体故事,生动形象的讲述了下党乡的扶贫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 百年鸾峰桥:奔向小康的新农村故事 鸾峰桥,作为下党村的标志性建筑,寓意吉祥和谐,百年鸾峰桥见证了两代人的建设新农村故事,老一辈人(屈妹、范石个、子弹壳)在此相遇,他们用自己勤劳、勇气和智慧在下党乡辛勤劳作,满山的茶园和绿意是他们建设新农村的印记。他们也用最质朴的情感坚守自己,屈婶丧夫后,子弹壳将自己的爱意深藏心底,默默关照范海路和屈婶,最终在海路的助力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书写了老一辈人的情感故事。 年轻一辈范海路和杨渝屏在为建设新农村的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将下党乡的高山有机茶推广到全国,打造“下乡的味道”,如何推动下党乡的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旅游,这群年轻人不畏艰险,以发展家乡为使命,为下党奔向小康书写出新的故事,同时也因鸾峰桥结缘,在故乡相遇、相知。 影片用温暖现实主义,打造小人物的平民史诗将浓厚的思想性融于唯美的艺术与情感之中,影片画面贴近自然、故事情节贴近人性,再现了青春励志的新风貌,充盈着真实的力量、生活的情趣、地域的风情,亲情、爱情、乡情、友情情相牵,党心、民心、孝心、爱心心相连,让乡村治穷致富生力军的鲜活丽质群像,镶嵌在新美如画的闽东山海自然美景中,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融合。 (作者李群: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