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只为抵达幸福彼岸 ——观电影《相见在鸾峰桥》有感 “从海到山,从那头到这头。从你到我,从别离到聚首……看千帆过尽,看人潮奔流,用一座桥,读懂这份坚守……” 随着片尾曲《桥》优美的旋律响起,电影《相见在鸾峰桥》女主人公屈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再一次在我脑海里起伏回旋,就像那绵延的海岸,蜿蜒的山岭,向着岁月的起点不断回流延伸。 时光回流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扶贫事业刚刚开启,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也是刚刚建乡不久,还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乡亲们生活的贫困情状令很多外来客人无法置信。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率队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到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开启了摆脱贫困的下党实践。从此,下党摘穷帽、拔穷根,成为中国贫困地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的生动缩影。电影《相见在鸾峰桥》讲述诠释的就是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贫困群体通过扶贫改变命运的深刻主题。 这是一部满是人间烟火味的优秀主旋律影片。影片以贫困山乡下党的发展变迁和屈婶母子两代人的生活、情感经历为主线,两条主线交缠并进、有机交融,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微观化、个体化、情感化,通过形象的故事内容、生动的生活细节,将宏大的主流叙事转化为个体叙事,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具有样本意义的下党扶贫故事,展现了跨越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从平民视角解读、感受了摆脱贫困的闽东实践和中国共产党扶贫的伟大功绩。宏大的政治议题在可闻可感可触摸的具体故事中被深入浅出地演绎,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润物无声地展示出来。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表现手法,正如一位诗人灵感瞬发的精妙之笔:在下党天低下来炊烟高了,小村与大国有一样的起伏悲欢。 在波澜起伏的剧情演绎中,影片成功地以温情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深俱时代特征的平民故事,重现了贫困乡村的艰难往昔,那一段烙刻着时代印记的历史,在村民所经历的细微变化中娓娓道来,木床、草席、油灯、舂米、犁田、补衣……具有浓厚时代特色、乡村生活里熟悉的物件、场景,像一首老歌在脑中、在耳边萦绕不去。经历过困蹇岁月、物资匮乏年代的观众,很容易在这里找到岁月的共鸣。剧中人物和家庭在社会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勾起了一代人的共情与怀念。 这部电影的泪点很多,父母被海浪吞噬、死里逃生的屈妹在海滩上的悲泣,范石个在卖猪途中意外身亡,小海路撕心裂肺的呼喊……无不催人泪下。笑点也让人印象深刻,剧中“子弹壳”想拿挚爱的手电筒、猎枪换取一份爱情,几个小年轻摸黑到门口偷瞧范石个、屈妹情事被“子弹壳”轰走时的悻悻然,呈现着真实版的乡间爱情故事,在潸然泪下之后,又让人莞尔一笑,感叹着人生少不了苦难,更少不得欢笑。 《相见在鸾峰桥》制作精细,屈婶(屈妹)、“子弹壳”、杨渝屏和范海路等人物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特别是屈妹的形象尤其深入人心。屈妹出身连家船民,命运多舛。连家船民以讨小海为生,一条船就是几代人的家,世世代代过着“海上漂”的日子,生活异常艰辛和悲惨,若是遇到大风大浪天气,随时都有船只覆没的性命之虞。父母疼惜屈妹,没有让她一起出海打渔,因此少了船民“曲蹄”特征,这是贫寒船民人家的难得温情,但这点温暖亲情很快就被厄运击破,一场风浪夺走了父母的生命,屈妹侥幸逃生成为孤女。她一路逃难漂泊,差点饿死在鸾峰桥上,幸好遇到好人范石个和“子弹壳”救助,在和范石个的接触中产生感情成家后安顿下来,随着小海路的出生,生活充满了希望,开始采茶、养猪,规划更加美好的未来。未曾预料范石个在卖猪途中掉落山崖死亡,留下了孤儿寡母。丈夫死后,她一人带着小海路,到外地茶厂帮拣茶、学制茶,含辛茹苦硬是把他拉扯到大,三十余年从未改嫁。屈妹不幸人生的种种遭遇,占据着观影中的大部分记忆,让我不由得想起作家余华小说《活着》里的富贵。福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度过一生。他同样是命运多舛,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亲人一个一个离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屈妹和富贵的人生不幸大致相同,在最难的时候,也还是选择了坚持。但她比福贵幸运的是,生活在这个伟大国度开始奋发向上的伟大时代,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了她的坚持以无穷动力。福贵的悲惨人生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审视生命意义的视角。而屈妹执着不屈、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人生旅程,却给了我们一个领悟人生坚守意义的鲜活样本。 这种不屈不挠、与命运搏斗的精神是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从屈妹到屈婶,从渔村到山乡,从连家船女到手工茶师,女主人公凭着一路执着不屈,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屈婶(屈妹)的人生历程浓缩了渔村山乡的脱贫史,是贫苦乡村从困蹇走向小康,从苦难走向振兴的生动写照。也由此阐释了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主力军的科学命题。在脱贫攻坚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屈妹、杨渝屏、洪梦瑶这些艺术形象,也生动说明了女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征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屈妹的角色很饱满。正如屈妹的扮演者荀梓嫣对角色的揣摩体悟:“屈妹始终在心里培育呵护着一颗希望的种子,让她看见光,相信光,追逐光,收集光,播撒光。”同屈妹一样,电影中挂职村支书杨渝屏、来自宝岛台湾的设计师洪梦瑶等女性也在各自的角色定位中执着坚持着不懈的人生追求,她们身上散发着新时代女性坚韧品格的魅力,成为影片一道鲜明的亮色。她们所展示的精神力量,不就是“滴水穿石、弱鸟先飞”闽东精神的具化吗?这个群体无疑就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影片选取全国单拱跨度最长的贯木拱廊桥──鸾峰桥作为象征性意象颇具匠心,故事从鸾峰桥上屈妹与范石个的遇见开始,到范海路和杨渝屏在鸾峰桥上的牵手结束,将这座古老的廊桥作为贯穿始末、连接今昔的桥梁,给予我们心灵的启迪,赋予了走向幸福彼岸的梦想内涵。 古老的鸾峰桥散发出迷人的历史文化魅力。从过去到现在,鸾峰桥始终坚守在这里。她是山乡巨变的见证,更是执着不屈精神的象征。用一座桥,读懂这份坚守。这是唱给以屈妹为代表的奋斗者群体的赞歌。
|